杨利伟在太空听见“敲门声”,17年后揭开谜团,多亏他当时机智

  • 发布时间:2021-01-03 11:23:46
  • |
  • 作者:
  • |
  • 阅读次数:1713

杨利伟在太空听见“敲门声”,17年后揭开谜团,多亏他当时机智

发布时间:2020-12-31 18:26:30

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位走上太空的人,身上载满了国家和人民的希望。

他说:“航天员是高风险职业,我国航天员都是军人,这决定了我们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载人航天也是我国重点项目,航天员对任务的认识很到位,这是关乎国家的和民族的问题。

所以,航天员无论面对训练的风险还是执行任务的风险,以至于对身体、心理的压力,都能以很好的心态去面对。我之所以会很坦然地面对它,因为我把这项工作看得很神圣。”

我想,杨利伟先生不仅仅是对这份工作的喜爱,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想要更好地了解自然,就要勇敢的踏出探索的脚步。

奇怪的敲门声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是一件神圣伟大的事情,但是这其中意义有多大,蕴含的危险就有多高。

他作为中国航天走向太空第一人,虽然是安全的返航,成功地完成国家交给他的任务,但是其中的凶险程度只有他自己知道。

奇怪的敲门声就是其中的一项挑战,要知道在漂泊在未知的太空,远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宇航员的心理素质,任何的异常都会让他们紧绷的弦断掉。

据杨利伟回忆到,在飞船未安稳降落在地球之前,从来就没有让他感到完全安全的时刻,尤其是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他听到飞船外部传来很怪异的“敲门声”。其实就是轻微的叩击声,但是他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原因也不清楚。

当时的科学技术没有那么发达,科学家们对于这一情况还不能进行有效的解释。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开始猜测会不会是真的有外星人的存在。

17年后,终于有科学家站出来揭开了谜底,所谓的敲门声其实就是太空舱受压不均,外界压力的挤压造成舱体的变形,才产生了类似冰块在破裂之前的声音。

当然,这其中的凶险是巨大的,杨利伟凭借自己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科学素养,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并没有慌了阵脚,而是镇静的解决了危机。

追求真理,科学的魅力

如果不是用科学来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可能这一趟的太空之旅就被戴上了一层神秘玄幻的面纱,从而失去了它原本的科学之美。

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断的求真,不断的去追寻真理,而真理的追寻离不开科学的支撑,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不同的人对于科学美学的理解是不同的。

科学家杨振宁是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科学之美”的:“科学之美是一种客观的美、无我的美,在科学家的眼中看来,客观理性即是科学之美。不同于科学家,在科幻小说家的眼里,科学带有特别的美学色彩。作为科幻小说家的刘慈欣对于科学之美的理解更为主观,他尝试着建立一种科幻的美学原理。”

科幻小说, 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解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数学家与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写道:“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 才能显示的那种完满的境地。

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上的发扬,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确能在数学里得到。” 在罗素对数学之美的描述中可以发现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外观呈现的形式美, 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内涵美。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开始探索现代化。无论是早期的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科学救国,还是今天的科教兴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这艰苦卓绝的170 多年现代化实践探索表明,科学技术固然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但影响和引领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的,依赖于科学活动中生长出来的科学精神。

不仅如此,科学精神已成为人类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虽然滋生于科学领域,但对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皆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不仅仅是在种种情况下给人带来方便,更是在思想和认识上的提高。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但今天,中国还不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与落后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讲,是在于科学的不发达和科学文化的缺乏。

因为有了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的脚步才能一直坚持走下去,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者举起科学的大旗,不遗余力的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

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的起源在于人的好奇心,在于人的求知,人的需求和好奇促使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牛顿好奇于苹果的自由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好奇于水壶蒸汽活动而改良了蒸汽机,尽管像牛顿和瓦特这样的科学巨匠有难得的科学天赋,但这不是他们与常人的根本区别。

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认知活动的专注能力和热爱科学事业的非凡意志力,这些品质实质是非智力因素和道德品质,是后天的内在自觉和外在培养所形成的。

因此,培养科学精神首先应该从教育入手,从学校教育开始,保护青少年的求知欲、想象力、好奇,也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基本前提,培养他们具有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这恰恰是我们国家当前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所缺失的,需要整个社会去花大力气完成的。将学校教育作为基础,从而去变革科学的教育模式,在源头上找准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科学精神的塑造离不开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与保障,科学总是受制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 经济制度和文化环境。

历史和现实都已表明,只有在良好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下,科学活动才会有序进行,科学家才有可能自由探索,潜心学问,从而结出科学的硕果。

当然在任何的科学活动都要秉持着保护自然的观念去进行,历史告诉我们“人定胜天”的观念是错误的,并且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自然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敬畏自然才能保护自然,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小结:

今天的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也随之解放和发展,然而,拥有发达的生产力体系和物质财富不等于拥有科学精神。

当面对一些学术造假、暗箱操作、学术霸道等学术失范现象和伪科学、反科学依然此起彼伏。以及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非理性行为时,我们深刻感觉到科学精神对于人类文明的铸就和社会进步的驱动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没有科学精神的普及,社会进步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战胜愚昧,用理性取代野蛮,才能实现国家的整体进步。

因此,迫切需要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茁壮成长,进而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才能将脚步越走越远,留下的足迹才能更深刻。